你的位置: > 中国消费新闻网 > IT数码 > 张海明:我一生都在为创业做准备

张海明:我一生都在为创业做准备

发布于 2017-08-23 09:50  

    

  图为张海明。

  图为张海明团队研发的片式保护芯片。

  “我经历的故事太多了,你要耐心地听。”张海明不疾不缓地和本报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。他是当年赶上末班车的“老三届”,后来跳过本科直接考上了“文革”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;他是上世纪80年代末率先在美国创业的第一批华人留学生,凭着信念与毅力,最终冲出种种阻力,创建全球第二大片式保护芯片研制公司。你或许不熟悉他的名字,但是你正在使用的手机、电脑中,很有可能就有他的公司研发生产的保护芯片。用他的话说,“小到电脑、手机、GPS,大到航天器,几乎所有的载人飞船、高轨道卫星,它们所用的保护芯片、模组、电感,都不乏包含我们的产品。”

  他是美国AEM控股公司和AEM科技(苏州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、全国政协海外特邀代表。这样一位成功的华商,是如何起家,又是如何走过创业路上的险阻?“我一生都在为创业做准备。”这是张海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  冲破玻璃天花板

  张海明的成功,伴随着他一次又一次勇敢地冲破挡在头顶的玻璃天花板。

  第一次,是他25岁那年。那时,已在广东一家大型国企被培养担任副厂长的张海明,因为不安于现状,选择参加全国统考,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首次招收的50名研究生之一。那一届,全国招收的研究生不到1000人,平均年龄要比张海明大近10岁。作为那个年代的佼佼者,张海明没有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。完成硕士课程之后,他再一次选择挑战自己,揣着300美元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开始了自己30多年的异国打拼。

  第二次,是他35岁那年。那时,张海明已是全球行业龙头京瓷国际的高级主管,而在此之前,他还担任过荷兰飞利浦公司美国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,因为出色的研发能力,在短短一年半内连升三次。然而,张海明知道,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,他的头顶始终有一块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天花板。大公司里条条框框的制度束缚,让他更加渴望一个可以施展个性的广阔平台。行动派的他没有犹豫太久,就在美国加州创立了一家美国电子材料公司,从为其他公司提供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的技术顾问做起,白手创业。

  “那时也不知道创业有多难,就是为了实现自我的理想,就去了。”谈起当初,张海明笑说,自己就是“无知者无畏”。

  但很快,残酷的现实让张海明明白,创业不是一个容易活儿,尤其是一个华人要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挣得一席之地,更是困难重重。“没有人脉,没有资金,母语又是中文,这些都成为我的弱点,让我面临比别人多得多的困难。”张海明回忆说,在他创业起步的1988年,在美国的华人创业者凤毛麟角,美国当地的投资者还不那么信任来自中国的科技创业者,而当时的中国也没如今这样多的创投基金。一切全得靠自己。

  筹集资金,成了张海明面前最大的一只“拦路虎”。他还记得,自己与合伙人好不容易筹来的第一笔3万美元,不到一年就用完了,“租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,一个月就要1000多美元”。而那时,一辆跑车才6000多美元。